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集 > 教子方略 >

在孩子的心灵种上一棵人文树

发布时间:2019年6月5日更新时间:2023年12月7日作者:未知文章ID:39774浏览:

    人不是独来独往的动物,他总是要在社会中存在,因此,他总要与别人,与社会发生联系。他是怎样对待他人与社会,并以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的呢?这是任何宗教、任何社会学理论都要涉及到的问题,也是一个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不能不搞清的问题。有一天早晨,我上班经过襄阳南路,看到那里围了一群人,过去一看,一个60多岁的老太骑坐在高高的围墙上,一边哭,一边要往下跳。从周围人的议论中,才知道原来是她的儿子、媳妇要把她赶出家门。一个母亲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到这么大,还让他娶了媳妇,成了家,但结果是,她却不能被孩子容纳,连自己的家也不能进了。这种有违天理人伦的做法,说明了一个人对父母、社会是受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在支配。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有前途,除了他的学业成绩以外,还要看一个“情商”。情商:第一指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第二指与别人的关系、交际等等。法国有一个法兰西银行的大款,他以前年轻的时候求职51次失败,第52次被录取了。怎么会被录取的呢?因一点小事,他去公司应聘未被选中,当他走出面试室,在台阶上看到有一个小的别针掉在地上,他弯腰把别针拣起,就这个动作让董事长正好看见,马上录取了。什么原因?他没有因一次次被拒绝而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
    (1)个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怎样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呢?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事实:凡是群居的动物与独来独往的动物不同,它们都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即个体如何既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又要维护群体的生存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如此才能维持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的生存。
    群居的大雁在飞行途中,要排成个“1”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字形有利于大雁整个集体的长途跋涉,在“1”字队伍领头的大雁要比后面的伙伴多承受15%的空气阻力,一只领头雁体力上的多付出,却为其后的集体大大节省了体力。飞行了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又会与领头雁调换位置,如此,每个大雁都为集体作了贡献,同时它们又都享受了集体给予的省力飞行的恩惠。
    一位人类探险者亲眼目睹了发生在非洲草原上群居动物舍己为群体的悲壮一幕:一群鹿在草原上行走,突然,几只潜伏的狮子从后面窜上来,鹿群立刻奔跑起来。草原上出现了一幅你追我逃的激烈场面,鹿群在前面拼命跑,狮子在后面拼命追,狮子与鹿群的距离越来越近,眼看跑在最后的一只幼年小鹿,就要成为狮子口中的美餐,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这时从鹿群中突然跑出一只老鹿,在狮子前面横身一躺,狮子见有猎物自己送到嘴边,自然不肯放过,于是放弃了对鹿群的追赶,争先恐后地围着老鹿撕咬起来。就这样,一只老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鹿群,特别是小鹿的生存机会。
    大雁这种一雁为大家及老鹿舍己救群体的行为不是思想教育的结果,而是群居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及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生存法则。群居的动物往往是弱者,它们的体格没有老虎强壮,它们的牙齿没有老虎尖利,它们要想生存下去,就要结成群体,而要维持这个群体,自私自利是不行的,就要有一人为大家的行为,然后大家可以为一人。于是就有了上述大雁与老鹿的行为。
    人类显然是群居的动物。在人类的早期,猿人与别的群居动物没有什么两样。猿人为了抵御别的更凶猛动物的伤害而结成群体,于是个体与群体之间也有了与其他群体动物一样的行为准则。随着人类的进化及文明的发展,人类不仅没有取消群体,反而使群体发展到了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并对这种群居形式赋于了一个专有名词:社会。到了社会阶段,每个人类个体不仅从下到上,从里到外都打着社会的烙印,而且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只有在社会中,人才成其为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像人那样生活。
    在20世纪20年代,在印度原始森林的边上,人们发现了一个狼孩,就把他寄放在卡马那孤儿院,请了一位老师专门对他进行精心教育,结果这个狼孩在17岁时死了,在死前给他做了智力测定,智商只有3岁孩子的水平。这个事实说明了人要成为人,要像人那样说话、思维是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的。狼孩在他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候离开了人类社会,他的智力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有部美国电影《海滩》,讲的是一群厌倦了人类社会嘈杂混乱生活的人找到了某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的海滩,于是他们群居在一起。开始,他们庆幸自己来到了世外桃源的人间天堂,但没多久,问题接踵而至。一天,他们下海去抓鱼充饥,不幸遇上了鲨鱼,结果,一个被咬死,一个被咬成重伤,他们含泪掩埋了死者,将伤者抬回住地,由于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伤者痛得在住处日夜叫喊,吵得大家不能入睡。大家只好把他抬到野外临时搭的一个帐篷里,让他自生自灭,最后,他被一个实在不忍心看他被伤痛折磨的同伴闷死了。大家在海滩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从社会带来的生活用品渐渐用完了,当一个同伴要到社会去办事时,于是这个托他带香皂,那个托他带卫生巾。最后这批海滩上的群体再也不能维持下去,纷纷回到了人类社会。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人要像人那样生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的。
    (2)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孩子明白了作为个体是离不开社会的道理后,紧接着要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对待社会。我概括了以下七个字的德行准则:恩、尊、善、礼、理、诺、让。
    A.恩,如上所述,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的,人的吃、穿、用也一样离不开社会,所以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有对社会报感激、报恩之情。现在的不少青少年已不知感激报恩为何物。报载,一个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用省吃俭用省下的钱资助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大学生,可这些大学生中却没有一个想起要给老人写封信,或去看望一下老人。要从小让孩子知道,学会感激,知道报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人在报恩的行为上从最差到最好的表现依次是: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知恩图报和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要让孩子知道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不道德的,知恩图报是起码应做到的,“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是应该做到的高尚行为。
    B.尊,即尊敬他人。这里的他人是指一切人。有人也尊敬别人,但他的尊敬是有条件的,如果这个人是领导、有钱的、对他有用的,他就尊敬,反之他就不尊敬。一个学生在路上碰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他装着没看见,想从旁边溜过去,不想被老师认出来,主动跟他打了招呼,搞得他满面通红。后来了解到,他现在的班主任对他评价很好,说他懂礼貌。在生命树中,我们谈到,人是宇宙中最珍贵、最神圣、最有尊严的生物,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尊严不断被提升的文明史。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但这样的环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下冒出来。它要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只有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尊重他人,那么,他本身也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父母只有从小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那么当他年老的时候,他也会得到子女的孝敬。
    C.善,即与人为善。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宗教、伦理理论都这样主张的。道理很明显,因为人不像老虎那样是独来独往的动物,而是相互依赖的社会性动物。我们从出生到老,无时无处不在享受着别人、社会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那么,对提供我们一切需求的他人和社会是为恶还是为善?结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他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与人为恶的;有与人为计的,即事事与人计较;有与人为冷的,即别人的事与他一概无关;有既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的;有与人为善的;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家长到底应取上述哪种价值观教育孩子,是不能不考虑的严肃问题。显然,与人为恶,与人为计,与人为冷是独来独往的动物处世哲学。家长绝不应该向孩子灌输这种哲学。家长最起码在教育孩子在为自己谋利益时,也应考虑到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D.礼,即以礼待人。礼是个人的一种基本情感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个基本需求: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被爱需求,四是被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五个需求中,被爱、被尊重是一种情感需求。它们像生理、安全一样被列为人的基本需求。上述讲的恩、尊、善既是个人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又是个人需要其他社会成员对其本身也能做到恩、尊、善。
    礼是社会交往的需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联系,礼是这种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媒介,它是社会这部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润滑剂。很难想像一部机器没有润滑剂它会怎样。
    正是人的这种基本情感需求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于是礼就应运而生。因为人的感觉极其灵敏、复杂,他对你一个动作、一种语气、一个眼神表达的含意,对他关心还是不关心,尊重还是不尊重,他都能感觉到,并很快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就逐渐发展了一整套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怎样招呼,怎样说话,怎样动作的礼节。正是依靠这样周到而细致的礼节,既满足了个人,又满足了他人的基本情感需求,个人就多了一份快乐,少了一份不满,社会就多了一份和谐,少了一份纷争。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礼的教育,并把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从小抓起,一抓到底。
    一个作者撰文描写了将“礼”应用在家庭生活中所带来的良好结果:我们家郑重其事地将“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十字及其他文明礼貌用语请来家中落户。孩子常常“谢谢”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父亲不慎踩着孩子的脚照样说声“对不起”。有时怒上心头,眼看恶语欲出,但因平时文明用语训练有素,往往能避免祸从口出。有一次,小妹因姐姐碰翻了她的墨水瓶致使墨水满桌横流,小脸气得通红,口中嗫嗫嚅嚅。我真担心小妹会骂出难听的话,大姐姐则还口甚至还手。但小女孩嘟嘟囔囔仅仅是“讨厌!讨厌……”这话当然不会激怒大姐姐。两人在“讨厌”、“对不起”、“不要紧”中争着用粉笔把墨水吸干,一场常见的姐妹口角在好言好语中化干戈为玉帛了。
    恼时别忘俏皮语。这是每家必备的“润滑剂”、“风油精”。一次我的妻子怄气,又撅嘴又流泪,我忙编了一段顺口溜:“有个仙女下凡来,样子长得真古怪,嘴巴能吊大油瓶,眼睛滚出金豆来,金豆砸开大油瓶……”话音刚落,只听妻子“扑哧”一声破涕为笑了。
    无声抚慰皆爱语。我工作忙,下班晚,进家门总爱奔厨房,为忙着烧饭的妻子添一把佐料,翻炒一遍菜,然后到写字台前尽情地读书、写作。妻子有时不顺心,我会悄然在她易发现的地方摆上一件小小的赠品,用肢体语言表示丈夫的体谅和理解。不需要明说的时候,我们都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E.理,即遇事遵理、讲理。遵理,就是要服从真理,及据此形成的正确理念、理性秩序。它们包括宪法、法律、规章、条例及各种纪律规定。尊重并服从这些理性权威,是群居的生物要维持集体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如马路上的红灯亮了,无论警察有无在场,无论是人多的白天,还是空无一人的深夜,都应止步,但有些人的表现却不能让人恭维,警察不在,他们就会闯红灯。以至于一些大城市为了纠正此类陋习,不得不对成人进行大规模的本应幼儿园就懂得的不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的教育。一个人可以因一次穿红灯而占一点小便宜,但他却可能以后为此付出沉重甚至生命的代价。
    理就是遇事抱心平气和讲理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怎么来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火药味十足,摩拳擦掌,还是心平气和讲理,两种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不仅不利于矛盾的顺利解决,还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为一句话,一丁点儿小事,先破口大骂,继而大打出手。结果是小事变大事,大事变祸事。而遇事抱心平气和讲理的态度,常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讲不了的理。只要我们从小教育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遵理、讲理的做人准则,那么,他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这对社会及个人都有好处。对社会、家庭来说,就多了一份安定的因素;对个人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违法、违章或争斗引起的意外伤害。
    F.诺,即守诺言,讲信用。守诺言就是自己对自己要说话算数。自己订的计划,作的保证要坚决执行。讲信用就是对别人作的承诺、订的合同要不折不扣履行。很长时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处在信用危机中,它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正常运行都造成了很大危害。如三角债就是这种危机的表现。本来,欠债还钱,在古今中外都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欠债拖还或不还在我们很多单位和个人却成了理所当然,结果你欠我不还,我欠他也不还,如此形成了一环扣一环解不开的债务链,经济纠纷由此产生。它还会毒化社会风气,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人人都要防着对方,在这种氛围下,还谈得上什么真诚、友爱吗?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观念中少了一个“诺”字,所以要把“诺”从小就植入孩子的心中,让他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不仅可以消除信用危机,形成互信、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对他个人的事业、前途也有莫大的好处,因为人人都愿意跟诚实守信的人打交道,他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事业焉有不成之理!
    G.让,即遇事抱谦让的态度。事有大事和小事,原则的事和非原则的事之分。对大事、原则的事自然不能让,但对一些非原则的、涉及到个人利益的小事应该提倡谦让、吃亏的君子风度。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纷争,甚至涉及到命案的重大社会事件,起因大多是一些小事,都在于当事人遇事不肯谦让、吃亏。前不久,媒体报道了“一句话,两条命”的案件:一个骑车者去给自行车打气,他对摊主的收费不满,于是他责问:“人家打气只收两角,你为什么要收3角?”一句不合,两人就打起来了,摊主用剪刀把打气者的颈部大血管刺破,引起大出血死亡,摊主也被判了死刑。在国外呆过的中国人,对异国他乡自然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谦谦君子风度。在街上行走,如果后面的人不小心踩了前面人的脚,除了踩人者马上会打招呼外,被踩者也会回头打招呼:“对不起,我挡了你的道。”试想,大家都抱这样谦让的态度,还会有争吵吗?谦让者表面上看是吃了一点亏,但最终他会得到双赢的结果。香港李嘉诚之所以成为华人首富,得益于他的谦让哲学,一个交易,如果他可以得11元利润,他宁愿只拿10元,而把1元让给对方,结果对方就成了他长久的客户。现在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灌输“争”的处世哲学,让他们遇事要寸利必争,寸土不让,吃了亏要以牙还牙,这样做的结果,是把社会变成了一个布满了炸药的战场,孩子成了吝啬、计较并好斗的乌眼鸡,社会的安宁,人的高尚情感便荡然无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怎样批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否认惩罚在...

  • 个例的启发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甚至越来越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

  • 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频繁的哕嗦是最常见的现象。一个初中学生给教师写了一封《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

  • 孩子人生无目标

    我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分别举办过多次 战略学习法 讲座。在讲到学习目标时,都要问这...

  • 孩子自私自利怎么办

    对孩子的自私问题,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误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 从小 就很 自私 ...

  • 父母眼中的孩子

    我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很多父母,他们一坐下,就会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孩子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