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集 > 教子方略 >

发布时间:2019年6月8日更新时间:2023年10月8日作者:未知文章ID:39795浏览:

    容,即对孩子出现的任何言语、行为,父母都要把它当作今天下大雨,明天出太阳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首先容纳和接受。
    (1)容是唯物哲学的要求。对发生在眼前的客观事物是采取容或不容,即容纳还是不容纳、接受还是不接受的态度是由一个人深层次的哲学理念决定的,是一个人的一种哲学选择。有些父母之所以对孩子会采取哕、训、骂、打的不正确教育方式,是因为他不理解,孩子放学应该先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怎么他却先打开电视看动画片?于是,他就要制止,就要训斥,甚至打骂。其实,这不难理解,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好动、好玩、好新鲜,作业很枯燥,电视很精彩,他当然要先打开电视。父母不理解是因为他是选择了这样一种哲学理念,世界上的事是应该照他的愿望来出现,如果不是,他就想不通,就要生气,进而就要采取粗暴手段。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哲学选择。正确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主观愿望之外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既然这个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对发生在他眼前的任何事物,首先是容纳和接受,符合愿望的要接受,不符合愿望的也应该接受。
    不光是发生在你体外的事是不由你的意志所控制,就是在自己体内发生的事,你对它们也是无可奈何的。比如,有一天你手上生了一个瘤,你的主观愿望愿意它生吗?当然是不愿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愿意自己手上生瘤的,你的意志有办法控制它吗?也没有。那么人面对这个瘤怎么办?手上生了瘤,当然很痛苦,但在这个既定的现实面前,你不理解也得理解,不接受也得接受。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痛哭流涕也好,暴跳如雷也好,都是无济于事的,你只好先容纳它、接受它。
    ,人的主观意志连自己体内的变化都不能随意控制,更何况独立于你体外的孩子?孩子虽然是父母的孩子,但他一旦出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虽然带有父母的遗传物质,但他已是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进行重新组合以后的一个新的个体。而且,孩子还是一个正在发育、发展中的个体,他的每一个体格、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切都是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昵?结论是清楚的:父母应该像容纳、接受其他客观现象一样容纳、接受你的孩子。
    (2)怎样做到容纳、接受孩子?父母应该认真地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虚心体察处于孩子阶段出现的行为、言语、愿望、爱好,而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用成人的行为、思想去看待他们。这样就会理解他们行为出现的必然性,就会容纳、接受他们的行为。
    要容纳、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每一个个体的人也是。要做到容纳、接受孩子,首先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懂得差异,然后懂得宽容。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则将人的人格特质叙述为16个因素:乐群、聪慧、稳定、特强、兴奋、有恒、敢为、敏感、怀疑、幻想、世故、忧虑、实验、独立、自律、紧张。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由5~10个基本因素形成他们的人格核心特质,这种核心特质,6岁以前就形成了。正是这些基本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
    孩子的心理也是有差异的。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和记忆活动。这些活动个人知觉通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有些入主要靠听,有些人主要靠看,有些人靠触觉,有的则是混合型——多渠道多感官。有的人观察问题很细,能抓住细节,是分析型;有的人则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不仔细,是综合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从思维能力的角度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艺术型,他们善于形象思维,他们的脑海里是图形的世界、音乐的世界。
    抽象思维型,他们善于逻辑思维,往往对数学很有兴趣。
    中间类型,兼有前两者的一些思维特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金根据人的认知风格,借用物理中“场”的概念,将人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类。他认为,人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场中,前者喜欢独立思考,喜欢独处,不善人际交往;后者比较开朗,喜欢交际,喜欢替别人排忧解难,对别人的依赖也较多。在学习中,场独立性的人,希望老师原则上讲一讲,不用老师布置作业,解题喜欢独立钻研;而场依存性的人希望老师讲得越具体越好,要求老师布置作业,解题喜欢和同学讨论。
    孩子的心理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父母就要允许并接纳这种心理差异。
    接纳孩子也意味着能尊重孩子的隐私。上小学四年级的小红,是一个很听父母话的孩子。一次竟和爸爸吵得不可开交,原来她的日记被爸爸“偷”看了。她说这是侵犯了她的权力,非让爸爸向她赔礼道歉不可。
    人总有一点不愿被别人知道的秘密,不想公开的隐私,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是这样,他虽然人小,但心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也有自己的隐私,在那里倾诉自己的心声。作为家长也应该允许子女有他心灵深处的奥秘,这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当要求,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是他的家长,不经许可就去随便翻看他的日记,窥视他的私密。
    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尽可能多了解子女。如果孩子一时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家长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自寻烦恼,并给子女带来精神上的负担。
    孩子一旦有了“隐私”,说明独立意识在他身上萌芽了。家长对子女暂时不情愿告诉他们的事情,表现出宽容、体贴的气度,他们就会获得子女真诚的信任,这种信任将默默地转化为珍贵的感情。家长对孩子自己的事干预得太多,动不动就加以审问,或是翻书包、查抽屉,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损伤了彼此的感情。
    要接纳孩子,就要角色换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一位父亲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报上发表了题为《蹲下来看孩子》的文章。文中说:
    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简便计算老是不得其法,说了左一遍右一遍还是像货郎鼓摇头——不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都不会?”心急火燎的我禁不住大发雷霆,狠狠抽了儿子两下巴掌心。儿子饱含泪水,可怜兮兮地望着我。妻子看不下去了,上前护着儿子说:“他不懂,你该给他讲懂才是。这题目我看了半天才看出一点眉目来,他是多大的人?你是多大的人?”
    妻子的一番话让我冷静下来。确实也是呀,儿子是多大的人?我是多大的人?我怎能拿我的思维能力去要求、衡量儿子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较之形象思维的发展要滞后一些。因此,解一些难度较大的,需要“拐几个弯”的数学题自然感到十分吃力。像我在儿子这样的年龄,解此类简便运算题未必就比儿子高明多少。之所以现在变得“聪明”了,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我长“大”了,我的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了。而我拿今天的思维能力去要求、衡量儿子,合理吗?
    我以为,我们家长如果能够“蹲”下来看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智力发展的判断就一定会更客观、更合理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怎样批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否认惩罚在...

  • 个例的启发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甚至越来越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

  • 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频繁的哕嗦是最常见的现象。一个初中学生给教师写了一封《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

  • 孩子人生无目标

    我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分别举办过多次 战略学习法 讲座。在讲到学习目标时,都要问这...

  • 孩子自私自利怎么办

    对孩子的自私问题,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误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 从小 就很 自私 ...

  • 父母眼中的孩子

    我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很多父母,他们一坐下,就会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孩子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