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文集 > 教子方略 >

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8日更新时间:2023年10月5日作者:未知文章ID:39734浏览:

    有位来参加咨询的母亲对我说,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同一家族的两个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成绩会截然不同。她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寄予无限希望,4岁就开始弹琴,上学以后实行“三陪”:陪坐、陪读、陪写,并不停地叮嘱他,可他不知怎的,成绩越来越差,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她妹妹的孩子,父母从没有像他们这样花时间、精力,在学校里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还当上了中队长。
    也是一对兄妹的两个孩子,妹妹对儿子每天使用的方法是:唠叨加棍棒,可越唠叨成绩越差,结果成了留级生。哥哥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沉默加庆祝。如果他有一次考得不理想,如80分,父亲看了这个成绩,沉默不语。而一般家长常常要追问:“上次考100分,这次怎么只得了80分?”这类的话他一句不讲。如果儿子考了100分回去,家里必定要用赞扬的言语,甚至买蛋糕庆祝一番。结果,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到了美国读博士后。
    这两个例子正说明了,在遗传因子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教育方法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一些父母常常对我说,对孩子,我十八般武艺都用过了,但都无济于事,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旷日已久,积重难返,是木板上的钉子,已经定型了。这些孩子的问题真的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动,也改变不了吗?心理学家的论断及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实践结果都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而没有缺陷的儿童,让他们在我自己设计的特殊环境里成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保证使他们任何一个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经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而不管他们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天资、嗜好、趋向、能力、禀性以及祖先的种族。”华生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被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他对被教育者只要求一个先决条件,即他们是健全而没有缺陷的,而其他一概不加以限制,不管他们的天资、嗜好、趋向、能力、禀性以及祖先的种族如何。只要先决条件具备了,至于他是成为医生还是乞丐,则全取决于教育者了。
    我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华生论断的正确性。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成绩是0~10分,而且还十分幼稚不懂事,他会把冰箱里的鸡蛋拿出来,当手榴弹扔向马路上的行人。还把足球往玻璃上踢。参加了我们两次心理系统干预后,不但这些幼稚行为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而且成绩开始节节上升:10-40-60-80-100分。
    一个五年级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脾气暴躁,一点小事不合心意,就与母亲大吵大闹,在地上打滚。一次妈妈带他在医院排队就诊时,他跑开了,妈妈打了他一下,孩子当着很多病人的面,当场就与妈妈对打起来。他参加心理系统干预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通情达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上述行为。有时父母吵架,他还会在旁劝架,讲得母亲掉眼泪。他外婆后来又到门诊部来了六次,不是为了外甥,而是为了表达谢意。她深有感叹地说,没来干预前,家里经常发生世界大战,为了孩子,外婆外公要经常打仗,他父母要经常打仗,现在不再有这种情况了。
    还有一个自上学以后,上课就手脚不停、注意力有缺陷的多动孩子,仅仅参加我们的一次系统心理干预后,老师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手脚安稳,注意力集中。家长也发觉孩子变了。孩子变得自觉了,做作业时不再东张西望,作业时间也大大地缩短了。
    一个4岁的孩子学手风琴,父母既不研究教法,而一旦孩子拉错,劈头盖脑就是一顿训斥:这么笨,黄鱼脑袋!孩子被训后,像打了霜的苗,顿时蔫了下来,他特征性的大眼睛也显了出来,家长又会进一步挖苦:你的死鱼眼又冒出来了!孩子本来对学琴还有点兴致,受了这样的训斥,这点兴致也消失殆尽,所以学得更慢了,常常跟不上进度,于是父母认定孩子是笨料,肯定学不好手风琴了。在高校教书的孩子外婆在旁看不过去,把教琴的事主动揽了过来,虽然对手风琴,她一窍不通,但她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孩子。首先,她研究了教法,她认为让孩子一下子就弹整段曲子,不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于是,她把整段曲子分成好几段,让她一小段、一小段地重复拉,同时给予奖励,每拉成一段,就与她玩游戏。孩子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结果琴学得又快又好。
    为什么一个成绩极差、行为极幼稚的孩子,会一下子变得懂事,而且成绩大幅度跃升?为什么一个长期性格暴躁的孩子会一下子变得通情达理?为什么一个个手脚不停、眼神游移不定的孩子会变得手脚安稳、注意力集中了呢?这些被认为什么方法都用过就是不改变的孩子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不在于别的,就在于教育方式的不同。这些事实清楚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上述那些原来被认为用了各种方法而不能改变的孩子,事实证明是可以教育好的。既然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而以前却没有教育好,原因何在?结论也是清楚的:是家长不会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或许过于偏激,但在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的确直接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如何,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曾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块待描绘的白板,等待接受教育的影响;帕金斯曾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一方面,父母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最早向儿童传播社会经验的场所。有关儿童发展的大多数的理论都认为:家庭是婴儿理想的成长环境,也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儿童最早的伙伴和老师。
    家庭中的学习属于社会学习的范畴。它虽然不同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课堂学习,但它对一个人一生所起的作用并不比课堂学习小,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着课堂学习所难以比拟和替代的功能。因此,家长是不是一个称职合格的好老师,直接影响着孩子会不会成为一个好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经常是父母问题的直接外在表现。其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更是许多问题的直接根源。如家庭不同的情绪气氛,会在儿童的情绪、态度和一些行为中反映出来。如果家庭成员间彼此尊敬,互相关心,关系融洽,孩子就会感到安全愉快,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如果家里人情冷淡,气氛紧张,经常吵闹,孩子就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在一些文化或精神水准较低的家庭,语言的使用不当,词汇贫乏,甚至经常使用一些粗鲁下流的语言。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儿童的智力发展就比较迟缓,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可能性就较大。
    不同类型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德国心理学博士海因茨·雷迈尔说,对儿童教育的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二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两个智力一般的孩子,一位家长教子有方,孩子的发展能得到支持;另一位家长期望值太高而方法不得当,孩子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抑制。
    《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在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怎样批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否认惩罚在...

  • 个例的启发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甚至越来越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对...

  • 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频繁的哕嗦是最常见的现象。一个初中学生给教师写了一封《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

  • 孩子人生无目标

    我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分别举办过多次 战略学习法 讲座。在讲到学习目标时,都要问这...

  • 孩子自私自利怎么办

    对孩子的自私问题,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误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 从小 就很 自私 ...

  • 父母眼中的孩子

    我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很多父母,他们一坐下,就会滔滔不绝地数落起孩子的不...